問匠大哥一個跳躍[1]
我們先從生活中對這兩者體驗的差別談起,問到大家搭Uber的經驗,大部分都是正面評價,像我自己搭過三四次,印象就是叫車到車快、司機感覺就是路人所以蠻自在的、車內環境很不錯、不會有跳錶的不爽感(XD),至於計程車呢?印象就有好有壞了,雖然Uber提供的優良體驗幾乎都能辦到,但價錢比較高是事實,而且台灣計程車品質確實很參差,好的品質很好,但糟的真的會讓你自此不喜歡搭計程車。那為什麼Uber不太容易出現體驗差的狀況呢?這就是Uber與計程車拉開差距的第一步,使用者體驗,以及對使用者回饋的直接回應。
優步LOGO[2]
小黃這麼顯眼要是做壞事能不被注意到嗎[3]
再來是價格上,Uber總是能夠比計程車便宜,這對於我們這種對錢斤斤計較的小資族來說,確實有莫大的吸引力,但是,為啥計程車沒法像Uber一樣便宜呢?這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問題,如果是私家車或是一般自營業的計程車其實成本比Uber低,但是你覺得不加車隊的車原因是為什麼呢?不就是不想繳錢回去呀,所以當旁邊車隊跟你收100元,他要不就也收100不然就比車隊的還少收個80他還是照樣賺呀!這種貪小便宜的司機我不覺得他們會比較在意他們的服務品質(這也是我認為計程車的最讓人詬病的組成分子)。至於大車隊呢?既然車隊是一個龐大的組織或是體系,在營運上自然也需要資金囉!而且對於加盟的車主也必須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所以光是公司營運、司機保險......都是計程車隊必須負擔的成本,這樣加下來雖然我還是覺得不到計程車費的一半,但套句老話「人家也是要生活的」,於是跳錶呀、定點統一喊價呀其實也還算是合理的方式(只是搭車的人感覺不太好)。總結來說,以車隊計程車的車費來說並不算是太高,只是也不便宜就是了。
台灣計程車產業比例[4]
但仔細想想,Uber難道就不用負擔這些成本嗎?不然Uber為什麼可以這麼便宜呢?這題的答案是YES,以Uber最原始的「共享經濟」的概念來看,Uber藉由媒合開車的人和需要搭車的人來完成順風車的這種交通方式,可以說是相當雙贏的概念,所以實際上,Uber只需要提供媒合就算是達到共享經濟的目標了,如果說他還須要負什麼責任的話,那就是對司機和乘客篩選。將市場不適合的司機或乘客淘汰出去或是將有不良前科的司機拒於門外,甚至是對糟糕透頂的乘客進行記錄並限制搭乘,如此一來,就可以保持Uber在市場上的良好評價,而這也是為什麼Uber幾乎一致好評的道理(有種達爾文主義的感覺)。而這也是計程車業無法追上Uber的地方,主打司機專業、有專業證照、有保障......各種形式上證明的計程車業,早已偏離使用者體驗至上的現代社會了。
身為計程司機必備小本本[5]
不過就一間公司來說,台灣Uber提供的服務確實就像他們所申報的營業項目一樣,叫做「資訊業者」,如果以單純只是媒合司機與乘客的角度來看,其實還算合理(只是台灣課不到運輸收入的稅XDDDD),但是他提供的這些服務後的內容是屬於運輸業,明明是運輸交通部卻管不著(因為公司是資訊業),所以交通部才一直要求台灣Uber改立車隊,一方面是課稅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對乘客保險的考量。
基於以上考量,我自己是認為小黃們戰Uber,抗議司機專業蕩然無存、抗議Uber沒有提供乘客保障、抗議Uber在台營業沒有繳稅,這些都只是偽命題,對於業者而言,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產業鏈直接受到了衝擊,原本設立起來的體制(考照、訓練......)直接受到挑戰,不是說過去所建立起來的東西就該被淘汰,而是說比起那些形式上證明,計程車業者得想辦法發揮這些證明的價值,否則市場對於這些證明的只會有更多的不信任(就像我搭順風車我不會要求司機有多少證明只要他會開好車就可以了)。
網路上對於Uber的態度民調[6]
另外保障的部分確實是十分值得討論的一個部分,Uber對於司機與乘客能夠提供的服務,你認為應該到什麼樣的程度呢?若是發生意外應該由誰負責呢?是司機嗎?是乘客嗎?還是Uber呢?在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的同時,平台與合作者還有顧客之間的關係,勢必會不同於過去的商業模式,而這中間協商與摩擦的過程,就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過程,只是反觀舊的商業形式(計程車業),在這輪衝擊的過程中能否成功活下來呢?這場曠日廢時的戰爭到底還要多久我也不知道,只能說Uber對於合作者與顧客乃至於政府的規劃還不夠完整、而台灣的計程車業者也還不夠接近使用者的需求。
這顆名為Uber的炸彈,既炸出運輸產業破口,也使人民對於原本產業的不滿一同引爆出來。
下回我們來看一下Uber在全世界的營運狀況,有的國家成功有國家的失敗了,而這些不同的結果有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參考的呢?
[1]中央社
[2]Uber官網
[3]中時電子報
[4]計程車執業登記
[5]P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