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日本的諾貝爾之路

又到了一年一度諾貝爾獎開獎的時刻喇,不過由於諾貝爾獎有嚴格限制候選人和提名人必須保密,所以目前我們也比較難去猜這次到底科學相關獎項會獎落誰家,但如果是猜哪個國家會得獎似乎就容易許多了,不外乎是美國、英國、德國這些傳統科的學強國,而亞洲比較能打的就只有我們的鄰居日本了,基於對科學的興趣,筆者找到了一些有關日本諾貝爾獎相關的小資訊在這邊和大家分享。



1.2001年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目標為50年內至少培育出30名諾貝爾得主

這項發言相信有在關注日本科學界應該多少有聽過,而日本在2000年後也因為幾乎年年獲獎所以這項宣言再度被人們提起,截至目前為止科學類物理、化學、生醫得獎人數分別為11、7、5人共計23人。以下附上科學獎得獎清單
由上面的資料可以知道日本在不到一半的時間內就已經超過達標一半的人數,以這樣的速度50年要達成目標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不過也有人開始注意到日本本身結構性上的問題,預言未來日本得獎得頻率可能會開始下降,這個部份我們在後面在提出他們的觀點給大家瞭解一下。

(圖片來源:自製)

2.在日本拿過最多諾貝爾獎的是京大而不是大家熟知的第一志願東大

結至2018年京大已經出了十位諾貝爾獎(科學類)得主,我們在課本上曾經看過的湯川秀樹(推論有介子)就是京都大學的傑出校友,至於東大則是出了五位(科學類),以及名古屋大學也出了五位,大阪市立大學出了一位,北海道大學一位,東北大學一位,東京工業大學一位,琦玉大學一位,神戶大學一位,山梨大學一位,長崎大學一位。(這邊數量超過總得獎人數是因為學者的畢業學校和他做研究得獎的學校可能不同所導致)

由次上述資料可以發現除了京大得獎人數較多之外,日本的地方大學在研究上也有不錯的成果。

湯川秀樹です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3.京大比東大強在哪裡?
兩間學校學風相差甚遠,東大是以"菁英"著稱,在高度競爭的體制下,東大的秩序感十分強烈,在規則下的佼佼者們都聚集在這裡,這樣的風氣更為多產出社會的菁英分子,舉凡醫師、律師、政治家多為東大出身。
而京大則是以"奔放"著稱,京大的自由學風造就了他們在日本大學中的獨特性,京大的校長山極曾說過"自由學風是以對話為中心的自習自學,幫助學生啟發自我",而這種重視學生思考與找到興趣的教育方式,正是產出"興趣使然的專家"的重要關鍵。

簡單比較完之後跟大家報告幾個有趣數據,日本一般大學生無法準時畢業的比例大約在10.9%左右,但學風自由的京大卻是20.6%,看來自由也是有些代價的XD,另外京大女子占比約為23%而東大約為19%,所以京大生生活起來似乎真的會比東大生更快樂些(喂

日本還有專門在討論京大v.s東大的綜藝節目,由此可見京大跟東大誰更優秀的話題在日本也還算熱門。

4.過去日本的諾貝爾獎多建立在企業研發上
過去人們曾認為日本因為基礎學歷高所以科研項目才會有如此高的成就,但事實上日本非研究型機構在科學研究上也有相當多成就,像是發明藍光LED得到2015諾貝爾物理獎的中村修二以及2015年生醫獎得主大村智他們皆是由應用向的研究得到學術界的肯定。

這其實是因為日本在科學的發方向上是以"開發研究"與"基礎研究"並行的方式來運作。日本企業在1980年代主導了基礎研究的發語權,像是量子力學、電磁學、材料科學......諸多領域日本的企業內研究所皆為技術領導者,而這些企業內的研究成果,因為產業的需求便能夠繼續研發,同時產業最高級別的相關設備以及技術支援又能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這樣便成為了一個相對正向的循環,更重要的是日本企業不僅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還會給予研究者自由的研究空間,有趣的是能夠做到這樣的並不只限於日本大企業,能夠做到這些研究的公司其實有大有小,像是前面提過發明藍光LED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就是在一家名為日亞化學的中小企業實驗室中完成研究,而過去曾經風靡一時的iPS細胞研究者山中伸彌(2010諾貝爾生醫獎)則是受到樂天集團的支持,由此可見日本企業與研究領域關係確實相當密不可分。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父中村修二
(資料來源:由 Ladislav Markuš)

5.經費減少、研究人員短缺、諾貝爾獎的得獎力道難以維持
在日本經濟泡沫後整個社會乃至於政府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漸漸減少,在世界各國在加碼投資科研項目時,日本政府的投資比重卻沒什麼變化(2000年為350億美元左右,2017年還是350億元左右)。
(圖片來源:www3.nhk.or.jp)


而企業端也把研發的重心放在可以快速商業化的開發項目,甚至將資金開始轉向國外的研究所,如此一來無疑是對日本科研領域雪上加霜。

另外日本近年來除了人口下滑外,就讀博士學位的人數也開始逐年減少,自2003年的頂點1.8萬人到2016年的1.5萬人,與國際情況相比,先進國家中只有日本的博士人數是下降的,除此之外這樣的變化也將造成科研人員高齡化的現象,這些現象對於一個國家的科研動能來說並不是很好的現象。
(圖片來源:www3.nhk.or.jp)

此外因為受限於經費的關係,大學為了拿到補助所以會努力達到論文發表數量與刊登數這些標準,而且為了要通過審核機制,學術的研究方向便逐漸往"主流"的方向走,如此一來過去日本研究的多樣化特色的發揮空間便受到擠壓,願意挑戰新研究的人變得更少,研究的心態就越趨保守。

以上五點目前日本與諾貝爾有關的小資訊和大家分享,其實還蠻想跟大家分享更多日本目前結構性上的問題的,但如果要在說深一點可能就要變成專題報導了,所以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在和大家討論吧,大家一起來猜猜今年日本是否能再下一城,直奔30座諾貝爾獎的目標呢?還是在達標前後繼無力咧?讓我們看下去。


參考資料
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https://www.nistep.go.jp/en/)
NHK world-japan 《Nobel Laureates Sound Alarm over Japan's Basic Research》
日経TECH《【電子産業史】1980年代》
綜藝節目《さんま東大VS京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